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小康路上 让残疾人更有尊严

zgcsb2018031911p9_b.jpg

对于大部分残障人士来说,一个台阶可能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坐一次公交更可能是从不敢想的奢望。残疾人生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7处提到残疾人,这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特别的关心和关注,让我们感动、振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工作中,残疾人康复依然是重中之重。一个残疾人只有身体康复了,才能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

畅通残疾人就业渠道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数量已达8500多万,其中75%生活在农村,生活状况较差。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残疾人事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以及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因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这一表述深受社会保障界人士的重视。谈及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向记者坦言:“残疾人家庭承担着治疗、康复和护理等特殊、长期的刚性支出,在同样收入水平下,残疾人家庭的实际生活要困难得多。”

“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就业是帮助残疾人的一个关键路径。”孙建博表示,给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对于帮助残疾人摆脱生活困境,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入程度,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意义。

据调查,目前,中国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这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安排合适的就业岗位。

在谈及目前残疾人就业现状时,孙建博面露凝重:“残疾人就业仍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残疾人本身面临特有的挑战和困难,这是需要残疾人自身来积极克服的。其次社会目前对残疾人的包容度还有待提升。”

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通过有效的方式,增加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给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制定完善给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的保障机制,由政府牵头,协同各职能部门,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建立高水平无障碍公共体系

日前,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2017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仅为40%,无障碍设施往往被占为他用,成了“摆设”。

多位残障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出行障碍成为了他们与社会沟通的“一道墙”。

“几百米的路程,每次独自去做康复训练都是一大难事。”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大爷是脑梗塞患者,大病初愈却也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平时去医院做康复训练都有家人接送,但是有时候家人有急事,他只能自己“挪”着去,每一步都很艰辛。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带来了关于高水平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的议案。在她看来:“无障碍不仅仅是一个台阶、一条盲道,而是一种大众需求、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工作。”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乔庆梅也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所有人都应当无障碍。“无障碍设施普及是关乎残疾人士权益的良心工程,更是关乎全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

闫傲霜表示,高水平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首先要在城乡通用设计层面贯穿无障碍设计理念。从传统意义的无障碍硬件设施向广义的标识、图形、语音和视频等视听信息无障碍服务软件方面拓展、从保障特殊群体需要向服务大众需求拓展,特别是突出信息无障碍建设。

给予残疾人平等的受教育环境

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残疾人受教育的机会正在不断扩大。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历程当中最重要的。”张海迪表示,小时候受条件限制,她没有机会进入学校读书。然而,在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重度残疾的孩子,也可以享受送教育上门的服务。

不过,目前,中国还有逾20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没有入学。据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3至6岁学龄前残疾儿童有1400名,但是只有507名残疾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比例只有1/3。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李庆忠看来,教育对于残疾人意味着尊严,意味着基本的生活质量保证。他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会资源可加入进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适龄残疾儿童都“有学可上”,得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同江镇中心校教师刘蕾也十分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在调查中,她发现,残疾人中聋哑人比例较大,一部分聋哑人通过特殊教育学习过文化知识和手语,但也有一大部分未接受过特殊教育的聋哑人。

“不断完善残疾人受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成人教育,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水平,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机会和权利,逐步形成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刘蕾建议。

同时,她认为应大力开展基础服务部门与聋哑人沟通能力的培训,如公交、出租车、银行、邮政、火车站等,加大基本服务人员的手语培训,使他们能够与聋哑人进行简单沟通交流,为聋哑人在出行及生活上提供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