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在公共场合,孩子发现某个残疾人,然后惊奇的拉着你,一边指给你看一边大喊“妈妈,那儿有个瞎子/瘸子!”或者“爸爸,那个人怎么没有腿/手,长得好奇怪啊!”引得其他路人也纷纷向那位残疾人望去。虽说童言无忌,但是在公共场合这样的措词和表现,显得既无礼,还可能在残疾人心理上又刺了一刀,使场面尴尬,令对方难堪。但是难道只是不懂事的孩子才会犯这样的错吗?即使是已经成年的我们,虽然没说出口,但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在看到残疾人时,没有在和朋友的私语中称残疾人为“瞎子“”瘸子”聋子“哑巴”等,没有下意识的选择了远远避开,而非想着能否提供帮助?
身为残疾人本身的我经常换位思考,想一想残疾人的困难,想一想自己应该怎么做。每当我看到残疾人能够自理或者自立,每当我为残疾人办好一件实事,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从事残疾人联络员本职工作已有九个年头,很高兴结识了许多残疾人朋友,每每在路上遇到他们都会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我也会问候他们今天身体好不好?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会尽力的。我们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了,有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打电话来说想找我聊聊家常和关心我的身体状况,让我感觉在他们眼里我并不是外人而是亲如一家人了。这时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种幸福的感觉如同暖流涓涓流淌,满满的正能量!
记得去年(2016年9月中旬)的一天,由于工作任务重新调整,刚接手关于残疾人就业、职业介绍方面业务的我在前台办事大厅接待来访者咨询。电话依旧响起,是一位自称来自于西柯镇下山头村的残疾人家属林某,前来咨询关于残疾人个体创业经营开店的优惠政策享受情况,及其条件申请的问题。我耐心地为电话中的林某提供详细的解答。然而,问题的本身似乎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对方感到不解和无奈,情绪此起彼伏,话语中透漏出对本村、镇级残联的服务情况表现出过激的不满,并有意无意的要转移话题,声称可能会将“此事”拨打市长热线进一步反映问题……电话里的交谈毕竟不方便更好更有效的沟通,我意识到不管所为何因,首先对象的情绪需要被安抚。利用自身的残疾遭遇,站在对象的立场上发挥同理心,并表示会将此事作为第一任务转达给部门领导知晓,承诺近期将给予一个合理的答复。慢慢地对方的情绪缓和下来,表示谅解。我们对待残疾人也好,残疾人家属也好,用我们的执着、耐心和真诚才有可能换来残疾人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使工作顺利。
为了更清楚、详细地了解对象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残疾人的残疾信息,记录下具体的家庭住址,并了解了镇级残联对此残疾人的日常服务情况,做进一步信息收集后,决定第二天下班后适时主动上门拜访。
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该残疾人林玉娃,女,肢体三级。由于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致残,至今五十多岁,单身。家中还有一位年迈九旬的老父亲,无住房,目前借住于兄长家中。多年来凭着自己单薄的身体支撑着一个食杂小店维持自己不易的生活,而今自身的残疾病情年复一年加剧。之前已向村、镇级反映过残疾人个体经营政策的申请,都被种种条件不符合而推脱了,因此才会向区级残联反映情况,想得到一个合理的答复。通过进一步知悉,对象目前经营的食杂店情况属实,但由于其医社保是由一位朋友的公司代为缴交,问题正于此!我拿出一本事先备好的我市、区残联制定的多项惠民政策手册耐心地给予解释。政策中提到公司代为缴交医社保等同于个人在企业、单位工作不能同时申请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此一明了的解释不仅解开了对象心中的疑虑更化解了对象与本村、镇级残联的不满情怀。慢慢地她开始对我敞开心扉,谈起了她在面对自身残疾几经遭遇挫折的经历,让人颇为感动。残疾人的生活本不易,对于一个单身的肢残中年妇女的生活也是处处碰壁啊,交谈中,她以目前的病况提出能否重新鉴定残疾级别等。我根据其具体残疾情况和需求,建议首先帮助她申请肢体残疾辅助器具,看看助行情况,后续工作根据统一集中登记鉴定评残日期,再给予答复。通过来回奔波后,帮助她申请并领取了我区残联给予特殊发放的坐便器和腋拐各一件,尽力为日后的生活排忧解难。残疾人林玉娃握着我的手连声感激:“感谢政府,感谢残联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虽惠民政策有所限制,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实实在在解决了残疾人在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帮助我们树立了坚定的生存信心和找到生活的勇气!” 看着残疾人朋友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也一样甜在心里,看到满满的正能量!
从一次次平常的入户,与残疾人朋友面对面接触,让我更加了解到残疾人生活的疾苦和艰辛,甚至隐隐感到阵阵心痛。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不仅在于残疾人自身的自强自立,更多的是在于我们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扶和关爱。在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带给残疾人的温暖,作为一名区级残疾人联络员,我们的工作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要做这些点点滴滴的发生在残疾人身边的实事、好事,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办残疾人所需,从残疾人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着手,把工作做细做实,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做残疾人的知心朋友,让残疾人兄弟姐妹的人生过得多姿多彩!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帮扶残疾人朋友,传递温暖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圆中国梦,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专家评语: 案例情真意切,对助残事业有真实的情感卷入,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对于助残事业用心深入,具体工作有策略,有实效。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分析本案例,可以看出林女士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缺乏,因此出现自主创业失败、与政府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就业辅导员作为正式支持网络,为其进行了心理疏导、辅具适配等服务。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后续服务的跟进,林女士需要非正式支持网络(如亲属、村民)给予其情感、生活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与正式支持网络(如村委会、康复站、残联)增加或建立联系,为林女士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健康指导、资金政策支持等,全面支持其生活与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