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优秀案例

用心服务 情注就业

非常感谢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提供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使我对残疾人就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结合学习与残疾人就业窗口工作的实践谈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筑牢服务理念,练好“对唱”功。

初到就业窗口,我也曾经很茫然,头部的不自主运动、言语说话不清晰,大家能接受我的服务吗?领导的鼓励、同事的关心,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变劣势为优势。我有着与残疾朋友一样的艰难求职路,能感同身受,深受残疾人朋友的信任,这让我与他们更贴心地交流。服务工作上我立足从基础工作做起,练好“对唱”功,注重“一通一面四主线”,即电话沟通、见面了解、分类援助。

残疾人由于残疾特殊性,残疾类别不同,适合的岗位也就不一样,在找工作中,不是简单通过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就能如愿的,通过先期的电话联系,大概了解残疾人身体情况、表达能力、求职意愿等方面,同时要求残疾人直接的参与找工作的过程,很多残疾人不了解,直接向我们要电话、找企业,认为只要就业指导员将电话给他们,直接与企业联系就行,我所推荐的残疾人,都要求本人到就业窗口来登记,通过见面了解,进一步明确残疾人的基本信息、表达能力、优势劣势在哪里,进行前期职业指导。同时我们也可以直观的看到求职者的情况,便于向用人单位去准确的描述残疾人相关情况,对供需双方负责,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分类援助”就是结合残疾人的求职意向,按照A、B、C、D四类,分别给予专项帮扶。对特别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纳入A类,实行“不挑不捡72小时就业”服务,优先匹配岗位;对残疾人大中专学生,纳入B类,提供“一条龙”就业服务,要求残疾大学生在求职登记后,提供一份个人求职简历的电子版、进行一次职业能力测评,通过职业测评结果,并结合个人简历对残疾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等内容帮助解读和就业指导;对有意从事创业就业人员,纳入C类,开展计算机培训、淘宝客服等培训,与YBC创业导师联系,帮助进行就业创业跟踪服务与政策咨询,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对要求实现稳定就业人员,纳入D类,提供全程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向企业推荐就业。

二、注重多元服务,既要“规范化”又要“特色化”。

残疾人来就业窗口求职中,要求专业对口的多、跨区域就业的多、网上应聘的多,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对高质量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为此,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实行分类辅导,突出四个着力点,针对性地开展多元服务。一是开展心理辅导。在开展个案辅导过程中,积极与心理咨询师联系,帮助具有心理困扰的失业人员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发掘自身潜能,克服再就业挫败感,提升再就业的自信心。二是开展家庭辅导。通过家访,深入了解残疾人家庭状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为服务对象及其家人搭建沟通信息和凝聚力量的平台,化解家庭成员间的隔阂与矛盾,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增强服务对象就业动力和就业意愿。三是开展就业“交流营”。根据服务对象的类型,组织残疾人交友迎心会、训练营等互助活动。就业活动以“助人自助”为原则,让具有相同经历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相似经历、倾诉找工作中遇到的困扰,交流解决方法,通过一系列游戏及分享活动,减轻残疾人在求职、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缓解失业所带来的无助感。四是开展岗位跟踪。对已帮扶就业了的服务对象开展跟踪服务,通过电话或探访交流,定期了解服务对象工作表现,以确定服务对象的就业适应程度,并就服务对象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情绪困扰提供及时支援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三、探索服务举措,既要“扶上马”再要“送一程”。

在提供规范化、精细化的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举措的创新,不仅要把帮助残疾人“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注重两个平台,强化残疾人就业的质量。

就业招聘的“常态化”。 就业招聘会是窗口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中心服务窗口每月10日、25日二场常态化招聘会,常态化招聘平台的建立,让残疾人找工作更方便、快捷了,但是对于就业指导员来说压力也是不小,每月的二场招聘会,单位在哪,人员在哪,没有残疾人来,用人单位来过一、二次也就没兴趣了,没有常换常新的用人单位,残疾人又会有意见。为了能让供需双方都有收获,每月10日的这场招聘活动被我设计成针对最新用人单位的面试会,先期进行匹配,电话、短信、QQ群通知较为合适的残疾人到现场面试。每月25日招聘会为综合性、分主题式,每月一主题,设大中专见习实习专场、盲人、聋人专场、培训班专场、淘宝客服专场、电子行业专场、援助月专场等,通过微博、微信、飞信、QQ群、968891专线、网上招聘会等平台,及时将招聘会信息传递给残疾人。

职业评估的“便捷化”。充分利用中国残联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测评。在对智力残疾服务中,智力残疾人智力能力测试的专业量表很多,测试的用时也很长,如何在就业服务窗口,比较迅速的了解智力孩子的情况,这是我在服务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多数智力残疾人都是与亲友一同前来,多数亲友都会说孩子表现很好,在家什么事情都能做,这就要求我们对智力残疾人的智力水平有个准确的评估。在实际操作中,有意识的结合一些智力量表,探索出几种简易智力测试,如数字加减测试(主要是数字运算能力)、钱币识别测试(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折叠报纸测试(主要是手眼协调能力)、迷津测试(主要是思维能力)。能通过就地取材,与智障孩子的测试、交流,了解他们的社会交往、自理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从中掌握到智力残疾人在哪方面不足,哪方面表现较好,与家长的叙述是否吻合。比如有的孩子在交流中目光左右躲闪,声音低沉,问一句答一句,这很明显社交能力不足;有的孩子不认识人民币,分不清5元、10元、50元等面值,不会买东西,对数字不敏感,反应迟纯,表现为数字推理能力的不足。有的在面谈中不易发现问题,一到特定环境,问题就暴露出来。

通过全国残疾人就业机构提升培训,做为省级管理员的我,在做好服务推介工作的同时,注重指导全省就业机构人员的工作,时常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探讨服务心得。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提升就业成效,服务是关键,做好就业服务必须坚持“分类指导、规范精细、个性服务”的理念,区别对待不同残疾类别的就业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服务措施,逐步形成各有侧重的服务模式。

对我来说,就业服务是一个工作窗口,也是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作为一名就业指导员,就要尽心尽力帮助我的残疾人兄弟姐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自己认为做的只是点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我的生命岁月中,正是这一点一滴铸就了一个亮丽无悔的青春,感恩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专家评语:

 对助残工作有思考和安排有系统性,关于分类援助和职业评估便捷化的实践具有推广价值,可以作为示范报告推荐给有关领域的从业者。本案例中总结了“分类援助”法、多元化服务法等,残疾人精细化就业服务既需要专业理念和通用技术方法的支持,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性化指导。此外,智力残疾人进行评估时,往往不适应于通用技术量表或测评系统,目前,有针对智力残疾人的专用评估系统、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等,可较好地协助就业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会适应性、职业兴趣、岗前测评等方面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