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优秀案例

智障学员的职业重建案例——小小送餐员

新疆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市,残联工作一直走在兵团前列。从2011年起,在市区五个街道先后成立了阳光家园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招收的全部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红山街道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是市区最早建立、也是目前最大的残疾人照料站,入站在册人数24人,智力残疾人占总数的80%以上,数量最多。围绕着智力学员的生活、学习、娱乐,照料站在残联的指导下付出了辛勤汗水。特别是最近两年在智障学员职业重建、帮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小小送餐员—李聪(化名)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李聪今年19岁,是智力三级残疾,父母也均为残疾人,一家三口均吃低保,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李聪的优点是身体健康、手脚协调能力很好、稳定性强,出行、干活做事力量大,他的缺点是与外界交流沟通太少语言表达欠缺,还怕人、自信心不足很自卑,这也是所有智力残疾人的弱项。我们经过筛选确定为其进行职业重建,并对他进行了培训。

第一、创造条件督促他与外界沟通;

智力障碍的残疾人道理上说得再多他们都接受有限,只有让他们在行动上去做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创造条件,督促他与外界沟通,比如照料站买创可贴、打火机、去取快递、拿钥匙、传话等,只要是与外人接触的机会我们就让他去做。并提醒他怎么去问话、说话、接触、交流,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上百次。李聪从胆小怕事慢慢过度到愿意去、敢于去,说话的机会多了,半年下来慢慢的不怕人了,语言也表达清楚流利了。

第二,物质激励,让他有工作的渴望;

李聪具备了沟通交流后,我们尝试告诉他工作的好处,但他的反应平淡,多次后也没收到良好效果,我们上网看就业指导员提升的课程,有了很大启发,采用了激励和奖励的方法,我们先给李聪讲明工作的重要性,人生必由的阶段,工作后可以收获工资,可以买喜欢的物品,并且挣的钱多了还可以买部手机。尤其是后一点我们早已得知李聪想有部手机了,他很快有了就业的迫切渴望。药对症李聪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就业指导员提升的课程我们从他的心理上入手,“加了把火”带他去超市看手机,并让他找自己中意的手机,再旁侧激励他挣了钱就来买。

第三、亲自示范,树起信心;

我们与邻近的养老院联系,得知他们需要一名送餐员,并且才开始业务,送餐的人不会多,这刚好可以锻炼一下李聪,李聪很快就上岗了,但开始订餐人少,他还忙的过来,当送餐人员达到4家时,他就开始不想送了,我们经过了解观察随同送餐,发现一方面是李聪在路上没抓紧时间像散步一样,速度当然慢了,还有一点是因为送餐时间耽误,餐食都成温的了,免不了订餐的爷爷奶奶会说,这让他有情绪。为此我们首先帮他按排合理的送餐路线,统筹工作程序,并陪他亲自送餐,目的就是督促他送餐的速度,同时闲时我找他谈心,告诉他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信心,没有坚持就不会收货果实,并有意识的让他尝尝凉饭菜的不好味道。此后两个月以来我们亲自带他去送餐,亲身实地的告诉他每一步该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从敲门、问候、进屋放好餐、到搀扶奶奶爷爷用餐,再到帮他们顺手扔垃圾。他逐渐得到了客户和养老院的认可,工作也做的越来越好了。上百次后李聪送餐的效率增强了,路上也没耽误了,送餐的自信心和毅力也潜移默化的增强着。就这样连续拿了两个月工资后,我们又经过和养老院商量预支工资,他终于买了一部心仪的手机(我们彼时与其父母沟通过他工作头几个月工资自己支配)。这些就业指导员的技巧,尤其是智障残疾人的心理沟通技巧,我们都是从学习网上课程得到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现学现实践,效果非常的好。

李聪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又按照网上课程的建议,加强了对他的就业情况的跟踪。智障残疾人工作进入正轨后还是有很多小情况,比如偶而情绪不好、哪一天不想上班等等,他妈妈实在没办法时总在微信上请我帮助,我们总是尽可能的去帮助他。在这里对智障残疾人职业重建一定要有智障监护人的有力帮助,取得他们的最大支持。否则工作很难开展。另外当像李聪这样的走入正轨的智障就业者,我们应该把就业指导的心理技巧和方法适时传授给其父母,由父母履行介入到孩子的工作上来,毕竟他们离孩子最近,是孩子最亲的人,也能最好指导介入。
    从李聪的就业上我们也感慨颇深,智障学员的职业重建任重道远,无论是从企业的认识、社会的关爱,还是智障学员能从事的工种上,都非常缺乏,尤其是还面临着智障孩子父母这方面的压力,他们往往让孩子在家闲着也不愿其受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智障孩子仅有的自食其力的素质。通过对就业指导员提升学习的课程,我们边学边用,启发性很大,更让自己开拓了眼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受益匪浅!

 

专家评语:

 对个案有系统观察和帮助策略,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对特定个案开展工作具有启发意义。本案例中,就业辅导员运用激励法、递进法等方法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就业意愿。首先分析了服务对象没有就业意愿的原因。再从个人兴趣角度分阶段、逐步激发其就业意愿。在策略上运用上,“个人期待或喜好激励法”取得了较好效果。